班級文化的建設策略
班級是一個以“愛”為紐帶,具有關懷、公正、民主、溫馨等特征的共生共存的學習和生活共同體。班級共同體在師生交往、生生交往、課堂教學、主題活動、班級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中,經過長期的共同磨合、彼此適應以及積極建構,形成獨特的班級價值觀、班級公約以及班級文化,實現“人化”;班級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又受到班級文化的熏陶和作用、促進和改變,實現“化人”。以此觀之,班級文化的建設過程是一個“人化”和“化人”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聯(lián)的雙向互動過程。
班級文化的內容構成
對于班級文化內容的構成,我們借鑒了文化結構的層次分析理論。從文化本身的要素來看,文化可分為文化產品、活動方式和文化觀念;從文化本身的領域來看,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、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。本文依據班級共同體的特點,提出班級文化的內容主要由如下五個方面構成:
第一,班級價值觀,是“班級精神文化”的重要內核。作為班級的價值觀,必須要符合國家文化傳統(tǒng)價值觀、符合國家當下主流價值觀、符合學校踐行的價值觀,是在對各種價值體系進行選擇和整合后確立的班級獨特的價值觀。就班級共同體而言,追求自由與公正(個人維度),信任和合作(個體與個體),關懷和包容(個體與群體),更具教育意義。
第二,班級公約,是“班級制度文化”的重要內核。這里用“班級公約”而不用“班級制度”,首先是強調班級公約產生的主體是班級共同體,既不是班委會,也不是部分群體,更不是班主任,強調每一個人都是班級的“立法者”。其次是強調班級公約產生的過程是經過了調研、討論、協(xié)商、決策的過程,也是針對班級實際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過程。再次是強調班級公約只有共同知曉,共同認可,才會形成大家都愿意遵守的約定,形成約定的普遍約束力。最后是強調公約面前,人人平等,無論是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。無論誰觸犯相應的約定,都應當接受一定的懲罰,以保證公正和公平。
第三,思維方式,即看待問題、分析問題的角度。比如,做一件事情,需要提前計劃,即超前思維;要有目標,即目標導向思維;盡可能考慮全面一些,即系統(tǒng)思維;從整體上考慮,即整體思維;有時需要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,即換位思維;還有逆向思維等等。還比如,隨著復雜性科學的出現,人的思維方式也發(fā)生了變化:從線性思維到非線性思維、從還原論思維到整體性思維、從實體性思維到關系思維、從靜態(tài)邏輯分析到過程思維等。在未來社會中,人們會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維、創(chuàng)造性思維、辯證思維等思維方式。
第四,行為方式,即學生在學習、交往、消費、閑暇等生活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。比如,友善的與惡意的,自覺的(主動)與不自覺(被動)的,誠實的與虛假的,健康的與不健康的,自由的與限制的,平等的與不平等的,情與理沖突的,正當的與非正當的,投機的與討好的等多種行為方式。學生的行為除了與學生的個性有關外,還與學生在班級中的地位和班級文化有很大的關系,有時可能有所“收斂”或“包裝”,有時可能代表著或反映出一部分成員的需要、興趣、利益或意見,有時可能是迫于其他成員的壓力或唆使所致。
第五,班級環(huán)境,是“班級物質文化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通常有墻報、黑板報、圖書角、活動角、桌椅擺放、綠植擺放及教室內外環(huán)境布置等。班級環(huán)境布置除了要按照學校的統(tǒng)一要求外(比如懸掛國旗、校旗、張貼學校制度等),在內容和表現形式等諸多方面可以有自己的特點,比如在內容上,可以是文學、科學、藝術、體育、英語等;在表現形式上,可以有文本的、圖片的、實物的等,但都必須遵循教育性、互動性、統(tǒng)一性、系列性、美觀性等特性。
班級文化的上述五個方面雖然代表不同的形態(tài),但它們之間的聯(lián)系十分緊密,組成了以“價值觀”為核心的班級文化圈。比如,班級公約反映出諸多的價值取向,體現了法治精神,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也是如此;班級環(huán)境不僅可以彰顯不同的價值觀,而且也能明顯地體現出優(yōu)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。它們之間多重多種的關聯(lián)性,使它們構成了一個整體,形成了具有強大教育力的班級文化場。
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
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有師生交往、生生交往、課堂教學、主題活動、班級生活以及社會實踐等。
師生交往過程中,教師(尤其是班主任)作為班級文化的引領者和指導者,促進成人文化與學生文化發(fā)生相互作用;學生作為班級文化的參與者和建設者,成為幫助班級處理學校與班級、教師與家長、家長與學生、教師與學生、學生與學生之間問題的橋梁和紐帶。尤其在化解學生間的沖突、促進學生間的團結方面,師生交往更顯重要。師生交往中,教師要充分體現對學生的關愛和平等,對待事情、處理事務要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則。
生生交往,意味著“把班級還給學生”,意味著讓學生自覺創(chuàng)建能讓他們主動發(fā)展的文化生態(tài)。佐藤學說過:“生活中交織著煩惱與苦悶,在伙伴的支撐中生活,這種人生是正常的。一切的煩惱與苦悶都交給專家來解決的生活方式,反倒是病理性的?!卑嗉壒餐w在一項項真實的、日常化的班級活動中,使學生袒露心聲、相互關懷、增進友誼、表達發(fā)展愿望、施展活動本領,逐步生成自主組織機制,自愈性地解決交往、成長中的問題。
課堂教學,既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,更是學生學會認識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過程,還是培養(yǎng)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,即“化人”的過程,同時也是“人化”的過程,即班級文化的形成與建構過程。
主題活動,是連接個人與個人、個人與團體的橋梁,使班級文化從活動的每一個階段、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中逐步形成。準備階段,班級需要確立一個共同的目標,需要整合各種活動思路,需要對話、傾聽、協(xié)商來設計活動方案;在活動中,大家需要分工、合作、努力、拼搏、克服困難;活動結束,需要總結、反思、分享與展示。
班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。在日常生活中,學生相互關照,產生歸屬感、安全感、信任感與溫馨感;在政治生活中,班級成為學校公民教育最主要的載體,“公民不是教出來的,而是在一個民主、平等、自治的公共生活中逐漸形成的……學生從家庭走進班級,其實是從一個私人生活場域進入一個公共生活場域。作為公共生活場域的班級恰好為學生‘公民’提供了踐行的土壤,而這就是班級獨特的、不可替代的本體價值”。
社會實踐,是以班級共同體的方式,走出學校、走向社會,開展志愿活動、專題社會調查、社區(qū)服務活動等。在真實的生活情境和社會環(huán)境中,學生學會溝通、交流、參與、合作、服務、奉獻等,進而了解社會、認識社會,加深對社會道德規(guī)范、社會公共秩序的認識,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擔當能力。